新闻动态
独家精译|Neurology:缺血性卒中后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筛查与护理:一项多中心、整群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_患者
小卒卒题记:
目前缺乏关于卒中后情绪和认知问题筛查有效性的证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这一假设:针对卒中后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筛查与护理干预,能在1年内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其次,我们验证以下假设:该干预将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困扰、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QoL)、自我效能感及残疾状况。
研究背景
卒中后,许多患者会出现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急性期治疗方案的改进,使得越来越多患者仅遗留轻度而非重度残疾。指南建议对卒中后的情绪和认知问题进行筛查。我们对比了常规护理,研究了一项针对情绪和认知问题筛查与护理的干预措施,对那些直接出院回家、未接受住院康复治疗或门诊康复诊所后续治疗的卒中患者的临床有效性、成本效益及可行性。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验证这一假设:针对情绪和认知问题的筛查与护理干预,能在卒中1年后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度。其次,我们验证以下假设:(1)该干预能在卒中3个月后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度;(2)该干预能在卒中3个月及1年后,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困扰、焦虑症状、抑郁症状、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以及残疾状况。
展开剩余77%研究方法
ECO-stroke试验是一项荷兰多中心、患者设盲、整群随机对照试验。整群单位为设有卒中单元的荷兰非大学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年龄在18岁及以上,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卒中,出院回家且未接受住院或门诊康复治疗。干预措施为卒中后6周,由专科卒中护士在门诊神经科进行会诊,内容包括筛查情绪和认知问题、筛查参与受限情况、提供自我管理支持,如有需要,转介至康复服务机构。治疗该患者的医护人员或研究人员在患者卒中后4周内对其进行入选资格筛查,并邀请其参与试验。
主要结局指标为卒中1年后的社会参与度(乌特勒支康复—参与评估量表,USER-P-R)。USER-P-R用于衡量疾病或健康状况后的参与水平。
次要结局指标包括认知和情绪困扰(卒中后认知与情绪后果清单)、焦虑症状(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焦虑分量表[HADS-A])、抑郁症状(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 抑郁分量表)、生活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5级版本[EQ-5D-5L]、欧洲五维健康量表视觉模拟量表[EQ-VAS]以及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PROMIS-10])、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在3个月和12个月时的残疾程度(mRS评分)。连续型结局数据采用重复测量的混合模型进行分析,序数数据采用序数混合效应模型进行分析。
所有分析均依据修正的意向性治疗原则进行:患者按随机分配方案进行分析,且至少需有一次基线后的随访。
研究结果
在2019年8月14日至2022年5月11日期间,共有531名患者被纳入12个组。患者平均年龄为70.6 ± 9.7岁,女性占40.0%,NIHSS 评分中位数为2分。其中,264名患者来自提供干预措施的6家医院,267名患者来自提供常规护理的6家医院。
主要结局
卒中1年后,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的USER-P-R平均得分并无显著差异(平均差值[MD] 0.77;95%CI -2.47至4.06;p=0.652)。主要结局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013。
3个月及1年后的次要结局
卒中3个月后,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的USER-P-R得分平均差值为1.89(95%CI -1.31至5.14)。卒中3个月后,两组HADS-A得分的平均差值为-0.86(95%CI -1.33至-0.39),EQ-5D-5L指数得分平均差值为0.044(95%CI 0.022至0.065),EQ-VAS得分平均差值为2.90(95%CI 0.69至5.10),GSES得分平均差值为0.97(95%CI 0.16至1.78)。卒中1年后,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的EQ-5D-5L指数得分平均差值为0.043(95%CI 0.021至0.064)。
证据分级
本研究提供了Ⅲ级证据,表明对于缺血性卒中康复患者,在卒中6周后主动筛查情绪和认知问题,并不能在1年后提高患者的社会参与度。
结论
ECO-stroke试验结果表明,对直接出院回家、未接受住院或门诊康复治疗的卒中患者进行情绪和认知问题筛查,在卒中1年后并未提高其社会参与度。该干预措施显示出在卒中3个月后对焦虑状况,以及在卒中3个月和1年后对生活质量可能存在有益影响,这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们即将开展的经济评估中将分析该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
本文选自:
编译
王立艳
北京小汤山医院
北京小汤山医院综合内科医师,医学硕士。2019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血管病。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目前主要参与小汤山医院与宣武医院共同合作的北京市医管中心扬帆计划课题。
校审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北京市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专家库入库专家,首都医科大学优秀青年人才。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9项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志愿医生。
发布于:北京市